千年哲思照见生态新境:耶鲁大学Mary Tucker教授开讲传统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对话

    2025年4月9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与通识教育学院于演艺厅联合主办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特邀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教授、生态学论坛联合主任Mary Evelyn Tucker担任主讲嘉宾,以“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会通之道”为主题,系统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脉络与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讲座吸引了许多师生、学者及环保实践者到场参与。


Mary Tucker 教授正在进行讲座



怀特海中心院长郭海鹏教授为Tucker教授进行介绍



怀特海中心向Tucker教授送出礼物


授予Mary Tucker教授和她的丈夫John Grim(也是耶鲁大学教授)聘书



一、生态文明:从宪法框架到文化复兴

    Mary Tucker教授开篇指出,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政策已写入宪法三十年,却在西方鲜为人知。这一政策不仅源于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更凝聚了高校与智库的长期探索。中国在完成现代化进程中成功使数亿人摆脱贫困后,正迈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旨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应对工业化进程中空气、水体与土壤污染的挑战。

    Tucker教授回顾了自1986年以来对中国学术界的观察。她提到,从北方的山西大同到南方的云南普洱,中国多所高校已设立生态文明研究机构,推动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更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标志着该议题在学术与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她特别提及2008年与中国环保先驱潘岳的会面,强调潘岳的观点——环境法的有效执行需以生态文化为根基,而中国传统思想正为此提供重要资源。


二、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与现代转化

    Tucker教授深入剖析儒家、道家与佛教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她指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正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与生态智慧。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家“道法自然”的谦逊精神、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理念,均为构建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了哲学基础。

    她以哈佛大学“世界宗教与生态”项目为例,说明跨文化对话如何激发多元环境伦理。该项目历时三年(1995-1998),汇聚全球数百名学者,出版《儒家与生态》《道家与生态》《佛教与生态》等十部著作,并被译为中文。Tucker教授强调,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智慧的国际化传播,更为本土生态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现场听众认真倾听



三、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实践

    Tucker教授结合耶鲁大学宗教与生态学论坛的研究,提出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超越技术层面,融入文化价值体系。她提到,中国近年来在高校中推动传统文化复兴与生态实践结合,例如通过经典诠释、有机农业试点等探索可持续路径。潘岳等政策制定者亦主张,生态文明需以“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传统理念为核心,构建环境治理的文化认同。

    她进一步分享与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宇宙之旅》(Journey of the Universe),该作品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叙事,展现地球共同体的演化历程,呼吁全球社会承担生态责任。Tucker教授指出,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乎本土实践,更对全球气候行动具有示范意义,例如通过政策创新与文化自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转型经验。


现场听众进行提问和讨论



    讲座尾声,听众围绕“《易经》哲学如何赋能生态文明设计”“知识产权(IP)政策与生态经济的平衡”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有学者提问《易经》动态平衡思想是否可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方法论,Tucker教授回应称,《易经》的“变易”思维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高度契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另有经济学背景的听众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兼顾创新激励与生态保护,引发关于绿色技术共享机制的辩论。


讲座后讨论热情依然高涨



    怀特海研究中心院长郭海鹏教授总结称,此次讲座不仅梳理了生态文明的政策脉络与传统根基,更以跨学科视角激活了学术与实践的对话。通识教育学院负责人强调,生态文明的全球推进需依托教育创新,培养兼具文化自觉与科技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