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方法与实践:薛晓源教授珠海开讲 ——北师港浸大怀特海研究中心举办专题学术讲座

    2025年3月18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于华信书院报告厅举办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商务印书馆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薛晓源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现象学的方法与实践”为主题,系统阐释现象学的核心理论与现实意义,吸引了近许多师生与学者到场聆听。


薛晓源教授进行讲座



为薛晓源教授颁发聘书



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与方法论

    薛晓源教授从现象学的定义切入,指出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其核心在于通过意识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审视、赋形与立义,最终使意识对象作为客体被建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作为现象学创始人,将哲学视为人类反思自身存在与认知的使命。薛教授以胡塞尔的“惊异”概念为例,阐释了哲学思考的起源——当人类对世界产生“惊异”时,理论的激情便被点燃,推动人们超越日常经验,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

    在方法论层面,现象学强调“凝视”与“朝向”,即主体意识的意向性。意识总是指向某物,这种指向性被称为“意向性”。薛教授详细解析了意向性的四个层次:实项内涵与意向内涵的区分、被意指对象的综合构造、非课题视域的环绕作用,以及意识对对象自身给予的目的性。他进一步以时间意识为例,说明原印象、滞留与前摄如何构成意识的时间性结构,如同“彗星的尾巴”般串联起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感知。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二、现象学的实践路径:悬搁、还原与本质直观

    薛晓源教授重点探讨了现象学的三大实践方法——悬搁、还原与本质直观。悬搁并非否定世界的存在,而是暂时搁置对世界的自然态度,以剥离先入为主的成见。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将悬搁类比于庄子的“忘知”,强调其作为认知起点的重要性。通过悬搁,现象学家得以回归意识的先验基础,揭示主体性与世界的深层关联。

    还原则是对自然态度的系统性反思,引导人们意识到自身参与世界构造的能动性。薛教授援引伽利略的比喻,指出科学理论虽抽象,但其根源仍在生活世界的前科学经验中。本质直观则是在个体经验中把握普遍性,例如通过观察一朵花的具体形态,直观其作为“花”的本质。这一过程需要超越感性杂多,直指现象背后的观念结构。


三、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现象学的现实关怀

    薛教授深入剖析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其为一切科学认知的源头。生活世界由“家乡世界”与“陌生世界”构成,前者是熟悉的、直观的日常领域,后者则是未认知的开放领域。二者相互渗透,如同不断扩展的球体,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胡塞尔指出,即使最精确的科学理论也需回溯至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例如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读取数据时,仍依赖共享的生活世界语境。

    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解决“他者认知”难题的核心。薛教授指出,胡塞尔通过“共主观性”概念,阐释了自我如何通过移情、配对等心理过程,承认他者的主体性。例如,当我们感知他人的身体时,不仅看到其物质躯壳,更通过“灵肉统一”的直观,理解其内在精神世界。这种交互主体性构建了共有的客观世界,使得社会交往与文化共识成为可能。


四、现象学的当代启示

    薛晓源教授总结道,现象学不仅是哲学方法论,更是理解人类存在与认知的钥匙。其“回到事物本身”的精神,呼吁人们摆脱思维定式,直面现象的鲜活本质。在科技主导的当代社会,现象学对生活世界的重视,为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提供了思想资源。此外,主体间性理论对跨文化对话、社会共治等议题具有深刻启示,例如通过“共主观性”构建多元共识,化解现代性危机。


现场观众提问和讨论



    讲座现场互动热烈,听众就现象学与东方哲学的对话、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挑战等议题踊跃提问。怀特海研究中心院长郭海鹏教授在总结中表示,薛晓源教授的演讲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不仅梳理了现象学的理论脉络,更展现了其应对当代问题的生命力。此次讲座为珠海学术圈注入思想活力,也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