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与在万物中寻找上帝:宋明儒学与伊纳爵修行传统的对话 ——富瑜副教授讲座在珠海北师港浸大怀特海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6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于华信书院举办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浙大城市学院富瑜教授(Dr. Amy Yu-Fu)担任主讲嘉宾,以“万物一体与在万物中寻见天主:新儒学与依纳爵灵修的对话”为主题,深入探讨中西两大思想传统的内在关联与互补可能。


富瑜进行演讲中



怀特海研究中心院长郭海鹏教授为富瑜进行介绍





一、中西思想的碰撞与对话

    富瑜教授从历史维度切入,回顾了16至17世纪耶稣会士与中国新儒学的首次相遇。她指出,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传教士曾将朱熹哲学视为“理性主义”,却忽视了新儒学中“性”“理”等核心概念的宗教意涵。这种误读源于中西世界观的根本差异——西方以“一神论”为核心,而新儒学则以“理-气”二元结构构建宇宙论,强调万物一体的道德本体论。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语言、逻辑与世界观差异导致中西对话长期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然而,富瑜教授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宗教对话已从“对抗”转向“互补”,新儒学与依纳爵灵修的相遇或可为跨文明对话提供新范式。


二、新儒学的“万物一体”与道德实践

    新儒学的核心理论围绕“理”(宇宙法则)与“气”(物质能量)的辩证关系展开。富瑜教授以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阐释为例,剖析了“万物一体”的深层内涵。在本体论层面,万物皆源于同一“理”,但因“气”的清浊差异而呈现多样性,人可通过“敬”(虔敬专注)与“静”(静坐修心)回归本然之性。道德实践层面则以“仁”为纽带,消弭人我界限,将亲亲之爱扩展至天地万物。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通过日常行为体现道德本体,例如将爱父之心推及天下,甚至对“碎瓦砾石”亦怀仁爱。修身方法上,新儒学提出“由内而外”的路径,主张通过节制私欲、恪守中庸(“中和”)实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例如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逐步完善人格。


现场观众认真倾听



三、依纳爵灵修的“在万物中寻见天主”

   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创立的《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是依纳爵灵修的基石。富瑜教授解析其核心精神时强调,依纳爵灵修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导人“赞美、侍奉天主并拯救灵魂”,而万物皆为达成此目标的工具。具体操练方法包括通过分辨内心的“神枯”(欲望混乱)与“神慰”(与神契合),超越世俗情感以追寻神圣意志。例如,《神操》要求退修者以想象力冥想地狱场景,凝视“烈火中的灵魂”,从而激发悔改决心。此外,“在万物中寻见天主”的理念强调天主的临在性与超越性,主张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服务中践行爱德。依纳爵推动的教育事业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旨在培养“为他人服务”的完整个体,将灵修实践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四、新儒学与依纳爵灵修的共振与互补

    富瑜教授总结两大传统的深刻共鸣时指出,新儒学的“万物一体”与依纳爵的“万物属神”均指向宇宙的内在关联性,且二者均重视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社会转化。例如,“仁”与“爱德”不仅是抽象理念,更需通过具体行动体现。修身方法上,新儒学强调“内外兼修”,依纳爵灵修则注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两者皆追求“整全人格”的塑造。在欲望的超越层面,新儒学以“灭私欲”回归天理,依纳爵以“神操”驯服无序情感,方法论虽异,目标一致。富瑜教授进一步提出互补路径:新儒学可借鉴依纳爵的想象力训练,将抽象的“理”转化为具身化修行;而依纳爵灵修则可吸纳新儒学的“日常工夫”,如注重言行细节与家庭伦理,以增强灵修的实践性与文化适应性。


现场观众提问与讨论




讲座反响与意义

    本次讲座吸引了近许多师生与学者参与,现场互动热烈。怀特海研究中心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对话不仅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亦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提供了思想资源。富瑜博士以深厚的学养与清晰的逻辑,展现了跨宗教对话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令听众深感启发。

现场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