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召开:怀特海研究中心学者探讨中西哲学会通新路径

    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与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哲学坐标中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辨”为主题,吸引了海内外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东西方哲学对话、全球文明互鉴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派出郭海鹏、杨富斌两位教授参会,分别发表专题演讲,为中西哲学交流注入新思考。




杨富斌:怀特海与中国的“两次握手”——过程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杨富斌教授以《怀特海与中国的“两次握手”:过程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为题,系统梳理了怀特海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他提出,怀特海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第一次握手”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贺麟、瞿世英等留美学者为代表,他们师从怀特海,将过程哲学引入中国,并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形成深刻共鸣。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过程与实在》《教育的目的》等著作的译介与研究热潮,怀特海哲学与中国哲学迎来“第二次握手”,其有机整体论、动态过程观为当代生态文明、教育革新提供了哲学支撑。



    杨富斌特别指出,怀特海思想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在于对“关系性”与“过程性”的强调。他援引张载“为天地立心”的理念,认为怀特海的“摄受”(prehension)概念与东方哲学中的“万物一体”殊途同归。此外,怀特海教育哲学中“宗教性”的责任感与敬畏感,与中国传统“为己之学”的修身观不谋而合。杨富斌呼吁,面对全球文明冲突,应借助过程哲学构建“中西马”融通的学术范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



郭海鹏:怀特海过程哲学——二十一世纪中西哲学会通之新路向


    郭海鹏教授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二十一世纪中西哲学会通之新路向》为题,从理论路径与实践价值两方面探讨了过程哲学在中西对话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怀特海哲学的核心是打破实体主义桎梏,以“事件”和“关系”重构宇宙论,这与东方哲学的反实体主义传统(如《易经》的变易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高度契合。郭海鹏强调,中西哲学会通的关键在于“动态思维”的共鸣,而非概念体系的简单比附。


郭海鹏进一步提出三条会通路径:



    1. 方法论革新:以怀特海的“有机整体论”替代二元对立思维,为跨文化比较提供动态框架;


    2. 实践对接:将过程哲学应用于生态文明、教育创新等领域,例如通过“关系性”视角设计生态治理方案,或借鉴“浪漫—精确—概括”教育节奏优化课程体系;


    3. 文明互鉴:借助怀特海对“创造性进展”的阐释,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推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


    他总结道,过程哲学不仅是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更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生态危机、技术异化)的思想工具。通过激活怀特海思想的“中国基因”,可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哲学路径。


总结:过程哲学助力文明对话与时代命题


    两位学者的演讲从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两个维度,展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在中西哲学会通中的生命力。杨富斌的“两次握手”论揭示了思想传播的深层逻辑,郭海鹏的“新路向”则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方法论指南。会议现场,学者们围绕过程哲学与当代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认为其动态性、关系性思维恰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关键。


大会盛况


   

    随着中国哲学界对怀特海研究的持续深化,过程哲学或将成为贯通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东方精神与西方理性的重要纽带,为全球哲学发展贡献中国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