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研究中心学者前往参与“过程哲学与基础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享前沿洞见

    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企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博物文化专业委员会与洛阳龙门海洋馆联合主办的“过程哲学与基础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洛阳隆重举行。会议汇聚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基础教育创新、过程哲学与教育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派出三位学者——郭海鹏、杨富斌、陈鹭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为会议注入前沿学术思考。


会议现场



郭海鹏:怀特海的数学教育观与基础教育革新

    

    郭海鹏教授以《怀特海的数学教育观》为题,系统梳理了怀特海在伦敦时期(1910-1924年)对数学教育的核心主张。他指出,怀特海反对将数学简化为“惰性观念”的机械训练,强调数学应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例如,初等代数的教学需聚焦其内在逻辑关联,而非作为高等数学的“预备课程”。


    郭海鹏特别提到怀特海对几何教育的阶段性设计:从全等、相似性到三角学、解析几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空间分析能力,同时培养逻辑思维。怀特海主张“烧毁教科书中的愚蠢题目”,呼吁数学教育应删减冗余技术细节,转而通过重要案例阐明概念,使数学成为“科学和哲学探究宇宙的基础”。这一理念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数学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载体。



郭海鹏教授进行演讲



杨富斌:教育的目的与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智慧之人”

   

    杨富斌教授在《怀特海论教育的目的与本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怀特海教育哲学的核心。他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应对考试或培养“工匠”,而是塑造兼具文化修养与专业知识的“智慧之人”。怀特海认为,教育应实现“知行合一”,即知识传授、心智培育与实际运用的统一,其本质具有“宗教性”——需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与敬畏感。


杨富斌进一步指出,责任感源于对知识的掌控力,而敬畏感则来自对“当下蕴含永恒”的认知。他援引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呼吁教育者遵循“浪漫—精确—概括”的节奏,激发学生自主成长。这一观点直指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倡导回归教育本质,将课堂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杨富斌教授进行的演讲的部分内容



陈鹭:脑神经科学视域下的过程哲学与情感教育


    研究助理陈鹭从脑神经科学视角出发,发表了题为《过程哲学与情感教育》的跨学科报告。她以怀特海的“摄受”(prehension)概念为切入点,提出大脑是一个动态、关系性和时空嵌套的“过程系统”。例如,神经可塑性表明,情感教育中的重复训练能重塑大脑连接,提升情绪智力;而社交情感学习(SEL)则体现了怀特海“关系性”哲学,即情绪管理需通过人际互动实现。


    陈鹭还结合时空定向性理论,强调情感教育是长期、定向的神经适应过程。她指出,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多重影响,因此教育设计需兼顾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这一研究为情感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呼应了怀特海“过程优先于属性”的本体论,为未来教育实践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陈鹭进行演讲



总结:过程哲学赋能教育创新

    三位学者的演讲从数学教育、教育哲学到脑科学,多维度展现了过程哲学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会议不仅深化了怀特海思想在当代的诠释,更为教育创新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随着全球教育变革的浪潮,洛阳这场思想盛宴或将成为推动“全人教育”落地的重要里程碑。

参会人员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