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晓源带来讲座——现象学方法漫谈。本次讲座中,我们将讨论什么是现象学,如何理解现象学,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如何培养和训练现象学的“看”,以及现象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讲座信息如下:
主讲人:薛晓源教授
时间:2025年3月18日,15:00-16:00
地点:华信书院(CC 126)
语言:中文
报名时间:3月13日 12:00 – 3月18日 15:00
嘉宾简介:
薛晓源,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拔尖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印书馆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艺术与博物学学术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经济日报》主办《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化研究》集刊主编。曾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执行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央编译局副巡视员,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在中央级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出版专著5部、艺术画册1部,主编、绘制“全球化与人类文明互鉴画传系列”(10卷本),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5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20年在美国门廊出版社出版英文版。2018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举办“《哲人神彩--100位世界著名哲学家肖像》新书发布会和艺术展览”,全球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原荣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原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先生创作肖像,为外交部驻东帝汶大使馆创作绘画,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版权协会和中国外交部的表彰。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哲学思潮,始终秉持"回到事物本身"的精神追求,主张通过悬置先入为主的理论预设,在纯粹直观中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从胡塞尔对科学主义危机的反思到梅洛-庞蒂的知觉本体论,现象学家们发展出"悬置判断"与"本质直观"的方法论双翼——前者如同擦拭认知镜片的哲学清洁术,后者则是在个别经验中洞察普遍本质的智性艺术。这种独特的"看"并非天赋异禀,而需通过具身化训练唤醒:从咖啡品鉴时味蕾的意向性分析,到宋元山水画中"游观"传统的现象学解读,都在重塑我们与世界原初相遇的方式。当数字技术重构人类经验场的今天,现象学对生活世界的奠基性思考更显迫切:它既为破解虚拟生存的认知迷局提供坐标系,也为跨文明对话架设了前理论的共通地基。
如遇问题请联系:
-Ash 陈鹭 lschenlu@uic.edu.cn
怀特海研究中心
高等研究院